上海商学院大学生第三届“中国梦”理论研讨会圆满落幕
编辑:发布日期:2015-12-26
近日,我校举办上海商学院大学生第三届“中国梦”理论研讨会,翁德玮副书记、副校长出席会议并为获奖学生颁奖,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、教务处副处长熊平安、校团委副书记余绘平和部分辅导员与会,师生50余人聚聚一堂,围绕“国家梦·民族梦·家乡梦”主题热烈互动,十位一等奖获奖同学谈了对“中国梦”的切身体会,老师们对每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点评。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健、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蓉教授参与点评并作了专题发言。思政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姚志鹏副教授主持研讨会。
(图为上海商学院大学生第三届“中国梦”理论研讨会现场)
(图为翁德玮副书记、副校长与获一等奖学生合影留念)
翁德玮副书记、副校长在发言中鼓励同学们:“中国梦是‘龙’之梦,是同学们的梦,也是学校的梦。希望同学们在创造中体现人生的价值,在共享中绽放人生的精彩。”
一等奖获得者,来自云南的广告151班丁美星同学,通过对家乡变化的描述、对家乡未来的展望。“希望东西部和城乡的区域差距越来越小,希望有更多的游子能因此回家……”,字里行间,显露出丁美星同学对家乡的热爱,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渴望和对“共享”发展新理念的理解;二等奖获得者税收141班喻芳同学的题目非常清新:“我有一个‘小确幸’,是我的梦,也是中国梦”。她用拉家常的方式道出了一个普通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——“我们每个人的梦就是‘中国梦’,‘中国梦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梦!”她在文章中深情地写到,“‘中国梦’其实就是你身边的‘小确幸’,当无数个这样的像学生一样的群体的梦清晰起来,中华儿女的梦便清晰起来了。而当中华儿女的梦清晰起来了,中国的梦就更加清晰起来了。”一等奖获得者财务管理专升本151班李倩文同学从历史的角度畅谈了她对中国梦的理解。她从鸦片战争谈谈起,从孙中山先生的“振兴中华”入手,回顾了一百六十多年来中华民族对国家兴旺、民族兴旺苦苦追索的历程,得出了“历史是一面镜子,也是一部教科书。百年的探索与奋斗、苦难与辉煌向我们昭示,道路决定命运。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才能实现伟大的‘中国梦’”的结论,表达了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和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心。
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支书记孙健在题为“中国梦的力量之源”的主题发言中指出: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自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,源自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,源自人民的大团结。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蓉在点评时指出:“同学们从自己的小梦谈到国家之大梦,以小见大,很感人,思维敏捷,逻辑性强”,要了解中国梦,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把中国梦具体化。”
(图为复旦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专家为获二等奖学生颁奖)
姚志鹏副教授介绍了此次征文活动的几大特点:一是文章形式多样,有论文、散文和随感等;二是视角丰富,有从自己家乡和身边琐事入手的,有从社会经济政治入手的,也有从传统文化、道德领域及历史领域入手的;三是每篇文章无不透露出同学们对中国道路的自信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向往。
张小红、李红艳、马鸣娟、付长江和王凯等老师在发言中指出,同学们从法律、文化、环境等诸方面谈了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,内容非常切合大学生的特点,逻辑清晰,层次分明,用语非常生动,有时代气息,内容也能很好地体现个人梦与国家梦的关系。希望同学们进一步加深思考的深度,深入地思考中国梦实现过程中我们所应该有的担当。
(图为熊平安主任和思政部教师为获奖学生颁发三等奖)
“中国梦”征文暨理论研讨活动作为思政课实践品牌已举办了二届,分别以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》和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课程学生为征文对象,深受同学们的欢迎。今年举办的第三届的征文对象以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》课程学生为主,共十三个班级参与,征文主题为“国家梦·民族梦·家乡梦”,要求学生以所学课程为理论基础,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经历,有感而发,避免泛泛而谈。迄今,已收到文章495篇,约为选课学生的35%。经过评选,共有35篇文章获奖,其中一等奖5篇、二等奖10篇、三等奖20篇。,所有获奖学生受邀参加“中国梦”理论研讨会,与外请专家和老师进行理论热点面对面,学生现场演讲,思政课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和现场指导。
(撰稿:姚志鹏 摄影:张放 审核:陈志强)